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码通讯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制定军事密码通讯的是周代的著名军事家姜尚(字子牙),他制定了“阴符”和“阴书”。这两种保密通讯方法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军事情报的传递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传商纣王末年,姜太公辅助周室不断壮大发展。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姜太公的指挥大营被叛军里外合围,情况非常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回朝廷请兵。然而,姜太公担心信使传递的军机密令无法取信于周文王,从而耽误军务大事。于是,姜太公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鱼竿折成数段,每段长短不一,并各含一封军机密令交于信使。信使几经周折终于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将几段鱼竿合在一起后亲自检验。周文王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后,亲帅大军赶赴被围之地解救姜太公。
事后,姜太公望着几段让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鱼竿反复思考,改进了用鱼竿传信的方法,发明了“阴符”。
“阴符”是一套尺寸不等、形状各异的符号,共8种。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改用木片或铜片制作。符契的长度与特定的军事信息相对应,每种长度代表一种信息。比如:长1尺为大胜克敌符,长9寸为破阵擒将符,长8寸降城得邑符等等。收信人在接到发信人的“阴符”后,即可明白意思。而信使不知其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无法知道“阴符”内容。
然而,“阴符”虽有简便保密的特点,但却具有过于简单、无法表达复杂意思的严重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姜太公又创造出一种新的保密通讯方法,即“阴书”。
“阴书”采用“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的方法,将一份军事情报分成三份,分别放在三枚竹简上,派三名信使各持一个竹简出发,到达目的地后,三枚竹简再合而为一,方知军事信息的原意。传递“阴书”途中,即使一人或二人被敌人抓获,敌人也得不到完整的信息,无法了解到“阴书”上的全部内容,有效防止了泄密。这种方法经过历代的演变,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仍有人使用,可见姜太公的保密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超前领先的。
中国密码通讯的源远流长,姜尚的“阴符”和“阴书”为中国古代军事情报的传递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手段。这些保密通讯方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密码通讯已经变得更加先进和高效,但我们仍然应该铭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创新精神,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