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笔墨纸砚来,我要向皇上上奏折一封!”电视荧屏古装剧里的这句台词,不少人肯定听着再熟悉不过。但是,能听出这句话背后玄机的,不知有几人。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侃侃这经典台词背后的故事。
玄机之一,你能知道时间吗?
如果你在电视剧里听见这句话,那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一定是在清朝之后,为何笔者这样笃定呢?原来,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官文书。奏折,从字面上讲,即是指折叠而进的臣子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文书,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玄机之二,你能知道人物身份吗?
奏折奏事的资格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雍正皇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了使用奏折的范围。除了康熙时期有奏事权的地方的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员,亦允许上奏折。
玄机之三,你可知道奏折和清朝以前的上书制度有何不同吗?
臣子向君王上书的制度早已有之,清初官员对皇帝的报告,也分为题本和奏本两种。但是由于它们不仅迟缓,而且容易泄露机密,看的人多了,自然不利于皇权的正常行使。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逐渐建立起奏折制度。比起题本来,它不拘格式,书体自由,也没有贴黄、票拟等手续,而且不需要经通政司、内阁,直接由皇帝亲自拆阅,保密性强,因其折面、折内往往书有“密”等字样,故称为“密折”。臣子书写奏折,封好后装入报匣,专差递送,经专门负责收发奏折的内外奏事处,到达皇帝手中。皇帝批阅奏折,皆用朱笔,称“朱批奏折”,发还给上奏人。雍正帝时,命令将前朝朱批奏折缴还,此后成定制。雍正七年下令建立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为“原折”。
玄机之四,你可知道奏折里写了什么吗?
如果你以为奏折里都是书写的国家大事,那就错了。奏折所涉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前三类比较简单,陈事折则非常繁杂,涉及内政、军务、外交,上至国家政务,下至百姓琐事,无一不包,大多不盖印章,直接报告给皇帝,保密程度很高。在当时,奏折是皇帝控制政权、了解和掌握内外官员动向的有效途径。
玄机之五,你可知道书写奏折的“笔墨纸砚”的“纸”用的是什么纸吗?
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奏折长一般为22cm,横宽为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长仅14cm,宽7cm。奏折每幅6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这样一看,奏折制度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打小报告”?确实如此,康熙曾给官员李煦批示说:“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才好。”康熙最初使用奏折的目的就是让臣子代为“打听”。康熙年间,秘密奏折得以推行,现在保存下来的康熙朝的密折达3000多件,但还没有形成制度。
到雍正年间,密折便成为皇帝了解臣下人品、才能和工作业绩的主要渠道,密折从此制度化。康熙驾崩的第十天,雍正便下发旨意,内大臣以及闲曹,外而督抚以及州县,有适当人选,便“具折密奏”。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度过的,很少出京巡游,而如何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密折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康熙一朝,具折奏事的官员有100多人,雍正朝则增加到了1200多人。仅雍正一朝,密折就多达2.2万余件。通过这样的密折制度,雍正对大事小事都了然于胸。
围绕奏折,还流传着许多的趣事。
云南总督由于地处偏远,往来快马递进折子也非常费力,因此特意向雍正请示:一年到底给您送几次折子合适?雍正回复说:并没有限定你每年几次,有紧急事务,就要紧急报送,不管几次。如果没什么大事,也不要凑次数。对于臣下的密折,雍正提了最明确的底线:“慎密二字,最为要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不畏乎?”“凡有密奏,密之一字,最为切要。”
雍正初年的一天,有一个官员买了一顶新帽子,第二天上朝免冠谢恩,雍正皇帝跟他半开玩笑说,不要把你的新帽子搞脏了。还有一次,状元出身的王云锦有一天跟亲朋好友玩“叶子戏”,叶子竟然丢了一片。第二天上朝,雍正皇帝问他昨晚上怎么打发时间的,王云锦如实回答。雍正皇帝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郎。”然后从袖子里拿出王云锦昨晚上丢失的那片“叶子”,对他说:“拿回去把那一局接着玩儿完吧。”王云锦惊得目瞪口呆。
和许多君王厌恶政务缠身不同,雍正十分享受批阅奏折这件事。雍正对密折的朱批,也不全是一本正经,反而有时嬉笑怒骂全无避忌。例如,他在朱批中告诫臣子要节省纸张,“一折一封”岂不浪费,“便三四折一封何妨”,也有十分口语化的语言,如“该!该!该!该!不要饶了他们......”,甚至直言“朕大笑惊讶览之”。
雍正皇帝在康乾盛世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这和他推广加强密折制度,极大加强中央集权不无关系。密折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朝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密折直接送达御前,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另一方面,臣子可以用密折直言进谏,即使是在奏折中弹劾百官,也不必惧怕因外人知道而遭遇不测,这样一来也使君王广开言路。此外,密折制度使得官员、同僚之间互相牵制,彼此监视,这就使得文武百官为了保住官位,不敢做对皇帝不忠之事。
但与此同时,密折制度也有许多弊端。一是君王要臣子用密折上书,会助长互相告密的风气,这样一来,臣子人人自危,不敢大胆做事,只顾自保,不利于政务推行和革新。二是密折中所呈报内容仅君王和上奏者能看见,即使其他臣子被诬告也无从得知,君王的判断不可避免受到和臣子亲疏关系影响,诬告之风盛行则可能导致冤案发生,这也不符合科学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