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图片描述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记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独特的“冰山理论”写作风格和“硬汉”形象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1953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起海明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人与海》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人眼中的"文坛硬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蜚声世界的文豪还有另一个神秘身份——情报特工。今天,“保密观”带您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这位文学巨匠鲜为人知的间谍生涯。
1941年春,海明威和新婚妻子玛莎·盖尔霍恩以度蜜月的名义来到中国。表面上,他是以战地记者身份为美国《午报》撰写战地报道,但实际上,他肩负着一项秘密任务——为美国政府收集亚洲战场的情报。

当时,美国尚未正式对日宣战,但太平洋局势已剑拔弩张。美国需要了解日本在中国的军事部署以及国共两党的抗日情况,以制定对华援助政策。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委托海明威评估中国战场的真实情况。海明威夫妇在中国辗转多地,在重庆期间,他们采访了蒋介石夫妇,还秘密会见了周恩来。

宋美龄接待海明威夫妇
周恩来谈了皖南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以及对世界反西斯战争形势的分析,完全让海明威夫妇折服。海明威在给摩根索的密信中写道:“周恩来是一位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
回国后,海明威向摩根索详细汇报了中国的抗战情况,并发表了多篇报道,详尽真实地描述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更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情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身处古巴哈瓦那的海明威向美国驻古巴大使馆提出建立情报组织的建议。在美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海明威组建了名为“骗子工厂”的秘密谍报组织,开始正式为美国政府从事情报活动,任务是打击藏匿在该地区的纳粹分子。
添加图片描述
海明威驾驶“皮拉尔号”侦察德国纳粹潜艇
他还将自己的渔船“皮拉尔号”改装为侦察船,配备武器和通讯设备,在古巴海域搜寻和侦查德军潜艇。他的情报帮助美军定位了多艘德军潜艇的补给点。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海明威的文学创作。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的航行路线,与“皮拉尔号”的监视区域高度重合,书中对海洋环境的专业描述,都来自他的特工经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人物原型就是他接触过的特工,书中爆破桥梁的细节描写精准得令军方惊讶,对间谍活动的描写也十分真实生动。
海明威的间谍生涯充满了戏剧性,为美国政府效力的他,竟同时保持着苏联间谍的身份。在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克格勃档案显示,海明威在1941年1月被登记为苏联情报机构NKVD(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的特工,代号“阿尔戈”。负责与他联系的是著名间谍雅各布·戈洛斯。档案中的评估报告显示,苏联方面对海明威的评价为“政治可靠但缺乏专业素养”。哈佛大学冷战史专家研究认为,“这些档案证实了双方确实有过接触,但没有证据表明海明威向苏联传递过任何实质性情报。”
对于这段扑朔迷离的经历,史学界认为海明威确实短暂成为过苏联名义上的情报员,但本质上仍是爱国的美国人。正如传记作家贝克所言:“他更像是一个被卷入情报游戏的文学冒险家,而非真正的双面间谍。”
1961年7月2日,经历多种疾病折磨、精神与身体每况愈下的海明威在家中自杀。临终前他焚毁了大量私人文件,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永远的谜团。或许对海明威而言,无论是为美国效力还是与苏联接触,都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反法西斯事业所做的特殊贡献。
[1]孙文晔.明暗任务——海明威1941年的中国大冒险.[N].北京日报,2023-02-07.[2]王霄.海明威曾是一名业余间谍.[J].环球军事,200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