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回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30余载的发展历程,“飞天”之梦虽然指向遥远太空,保密工作却稳稳扎根于大地。无数航天人在艰苦奋斗、攻关奉献的同时,以高度自觉维护着国之重器的秘密。保密,已成为他们的一个习惯、一种传统。

由于载人航天领域涉密程度深、涉密事项杂、涉密人员多、协作范围广,涉及政府、军队、工业部门、企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其保密工作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复杂,除了军工单位常需面对的涉密载体管理、涉密人员管理、协作配套管理、新闻宣传管理和外场试验管理等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行业领域所没有的规定和措施。

首先,每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都有谁,这就是第一项要保密的工作,几乎是不到最后一刻,没有谁知道自己要“上天”的消息。

其次,关键数据的传递更是保密的重点,比如空间站在建造时,各部分舱室的对接轨道数据,航天员出发和“回家”的轨道数据,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维生、逃生系统数据和密码,每一项都涉及着每次航天任务的成功,这就要求相关的负责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涉密信息传递要求。

除此之外,一些航天材料的研制和管理情况也必须保密。举例来说,在神舟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时,由于高速飞行飞船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热,必须在专门研制的防热衣保护才能安全着陆,这种防热衣同时满足了力学、烧蚀防热、隔热、高低温交变等性能要求,技术含量极高,也不可轻易示人。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保密两字早已深深印刻在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及其家人的脑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个传统。早在19999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中,钱学森、孙家栋、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姚桐斌等就都曾在航天领域工作过,他们也都曾奔赴大漠,隐姓埋名为国秘密奉献了数十个春秋。

被誉为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受命从事火箭和导弹技术研究后,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踪去向严格保密,有时,他的夫人蒋英甚至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丈夫的音讯,害怕出现意外的她只能到单位去询问钱学森的下落。

现在,年轻的航天人不但接过老一辈的重担,同时还传承了老航天人的优秀传统,他们不公开宣传、不接受采访、不出国出境,甚至不发表文章,面对身边的质疑和外界的诱惑面不改色,坚定信念,以身许国,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