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封锁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保密的极端形态,常常被发达国家用作打压新兴国家的工具。200多年前,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在全球贸易市场的霸主地位,对美国进行技术封锁,试图遏制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为了突破英国的技术封锁,美国采取黑白两手获取了英国先进的纺织技术。双方围绕纺织技术的保密与窃密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技术暗战”。

工业帝国与技术封锁

众所周知,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其中纺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功不可没。

1733年,英国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1764年,织工兼木匠约翰·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使生产一下子比过去增长15倍;1769年,理发师兼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71年建立了第一个工厂;1779年,青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综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提高效率40倍。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机械师詹姆斯·瓦特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蒸汽机。纺织技术、蒸汽机的创新和广泛使用,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工业帝国。有统计称,到1840年,英国纺织品约占英国总出口额的一半,出口市场遍布欧美非亚几大洲,为英国带来相当可观的财富。

而此时,刚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不久的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大部分美国人以农业为生,就连开国总统华盛顿也是位农场主,在美英经贸关系中,美国沦为廉价农产品输出地和工业品销售地。美国不甘心所处的不利地位,决心学习英国的纺织技术,发展自己的纺织工业。

英国人认识到,如果任由美国人自由学习掌握英国的纺织技术,不利于维护英国的工业帝国地位,于是决定将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适合工业生产的机器列为“高科技产品”,对美国实行技术封锁。为此,英国议会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处罚。

英国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严厉禁止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为了防止非法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名单,提供乘客的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或者送进监狱。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旅客法》,进一步有效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同时,为了防止技术泄密,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美国学者多伦·本·阿塔在《商业秘密:知识盗版和美国的工业实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英国政府对试图盗窃工业设备运出英国的人处以200镑罚款(相当于现在的22000美元),而对于重要的纺织机械,罚款高达500镑。总之,英国人就像防贼一样,防着美国人偷取他们的先进技术。

美国国父们的黑白两手

面对英国的技术封锁,美国当然不会束手待毙。1789年夏天,华盛顿总统收到一封秘密来信。英国一位商人有意将自己在英国的纺织厂迁至弗吉尼亚州,他愿意出资1000英镑,采购先进的纺织机器和其他仪器设备,只要当地政府帮忙解决雇工问题,他还可以带来熟练工匠培训年轻学徒。

这对于致力于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华盛顿总统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立即致信弗吉尼亚州州长,着重强调了新技术对美国新兴工业的重要性,希望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华盛顿总统还在信末强调,要注意保密,避免给英国商人惹来麻烦。

然而,华盛顿总统的希望落空了。弗吉尼亚州参议院将此事拒之门外,州众议院态度模糊不定。联邦司法部部长伦道夫和国务卿杰斐逊先后提醒华盛顿:“英国商人的行为已违反英国的限制性规定,您最好离这事远一点儿。”不得已,华盛顿总统只好再次致信弗吉尼亚州州长,口气有所转变:“据说出口机器是犯罪行为......以秘密方式诱使他国国民违反其法律,对我合众国总统而言有失体面。”

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则没有华盛顿总统的顾虑,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奖励“偷窃”。1791年,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主张奖励那些给美国带来“非凡价值进步和秘密”的人。这其实就相当于呼吁美国政府资助技术“偷窃”和机器走私。在杰斐逊等人阻挠之下,国会没有接受这份报告。

其实,早在1788年,汉密尔顿就着手组织欧洲的工业间谍网络,就任财政部部长后更是利用职务便利,让副手坦奇·考克斯设立鼓励“偷窃”技术秘密的奖金系统,资助在英国“偷窃”机器和图纸以及招募技术人才等行动。虽然此前美国工商业主、商会组织已经开始在英国重金招募技术工人,但是“考克斯奖金”的运作把“偷窃”行为提升到了政府层面。美国的工业间谍甚至把汉密尔顿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印制了上千份,在英国广为散发,宣传新大陆的美妙生活,让英国的工人们了解美国发展纺织工业的决心及对技术移民的奖励......意图将英国的技术和熟练工源源不断地“移民”到美国去。

美国的种种不光彩手段激起了英国的不满。英国的一家反移民报纸曾报道:“不少代理像泰晤士河岸上空的水鸟在这里盘旋,对我们的工匠、机械师、手艺人等如饥似渴,他们正想带领这些人踏上美国。”因此,英国政府加大了对移民的管制,并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英国的抗议,为了国家“体面”“尊严”,美国政府表面上停止了对“偷窃”技术的公开奖励,转而推出专利法。

在汉密尔顿的鼓动下,美国很快修订了专利法,强调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隐晦地鼓励“偷窃”技术。例如,该法明确规定专利的授予对象只能是美国人。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各国授予技术型专利的对象都不分国籍,美国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就是企图连人带技术一起“偷”。同时,该法规定专利申请人按照程序要求递交文件并缴纳费用后,由一般工作人员审核后即可授权,无须高级官员审核专利申请的内容。也就是说,一般专利法通用的审查制被改为了注册制。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技术都可以得到美国政府的保护。在这部专利法的鼓励下,美国国内迅速掀起了全民山寨英国技术的风暴。

当时,美国推出了针对来自英国技术创业者的“一条龙”服务:只要你有技术(不管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哪怕只是个穷光蛋,来到美国,只要经过一个小小的入籍宣誓,就可以直接变更为美国籍,然后就可以在美国申请专利,获得联邦政府保护的垄断专利权。根据技术的市场价值,华尔街有大量的风险资本参与投资,至于土地租金、税收优惠更不用说,都是直接给予若干年的大幅减免。

美国学者威廉·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中总结道 :“英国为了维持它对纺织业的垄断,曾经先后在 1765 年和 1774 年颁布法令,禁止受过训练的工人移民到美国去,但是美国资本家很快就克服了这些困难,从英国引诱去了一些技工,并偷运了一些机器与图样到美国,抄袭英国的机器并加以改良。”

“英雄”还是“小偷”

在美国黑白两手策略的攻击下,英国的技术封锁逐渐崩溃。其中塞缪尔·斯莱特和弗朗西斯科·洛厄尔是导致英国技术封锁崩溃的两个关键人物。

1768年,塞缪尔·斯莱特出生在英国德比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4岁时,斯莱特来到父亲的好朋友斯特拉特的纺织工厂里当学徒工,一干就是整整7年。斯莱特所在的纺织工厂就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人理查德·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合作开办的。因此,在斯特拉特的纺织厂里,斯莱特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器。凭借着勤奋好学,斯莱特很快全面掌握了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技术,并积累下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纺织工厂里最优秀的纺纱工人。

斯莱特21岁时,学徒生涯结束。老板任命他为纺织厂的高级管理人员并参与新工厂的设计和建造。然而,斯莱特野心勃勃,丝毫不满足于寄人篱下。一天,当听说大洋彼岸的美国愿意支付高昂奖金给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的建造者,他非常兴奋,决定到美国去开辟人生的新天地。鉴于英国技术封锁的严格,斯莱特深知移民美国一旦败露,自己将会被投入监狱。于是,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花费大量时间,牢牢记住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的每一个细节,并周密计划,连家人都没有告诉,化装成英国农业工人的模样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轮船。

1789年11月,斯莱特顺利抵达纽约,很快便和罗德岛纺织集团的布朗家族一拍即合。当时布朗家族正陷入纺织生产的困境,大量的纺纱机械设备不能正常运转。斯莱特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调用记在头脑中的技术资料,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复制出了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几年之后,有了资金的斯莱特与布朗家族分道扬镳开始自己创业,先后建立了13家自己的工厂,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纺织帝国,成为著名的商业大亨和百万富翁。

稍晚一些,波士顿商人弗朗西斯科·洛厄尔为美国成功“偷窃”了英国纺织业的另一项“高科技产品”——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洛厄尔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时结识了不少英国纺织商人,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密切关系。1810年,洛厄尔赴英国养病。在此期间,他经常参观各地的纺织厂。这位哈佛大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他和斯莱特一样,每次参观时都牢牢记住机器结构的任何一个细节,回到住处时在图纸上画出机器设计图。到回国前夕,他已经把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的技术构造资料深深印刻在脑海中。

1812年,在销毁所绘制的全部图纸后,洛厄尔启程回国。英国政府怀疑洛厄尔很可能是工业间谍,命令英国海军拦截了其所乘船只。但令英国人大失所望的是,他们将洛厄尔携带的行李及所乘船只翻了个底朝天,仍一无所获,不得不放人回国。随后,洛厄尔和其他机械师一起,凭借牢记的技术资料,在美国迅速复制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综合”纺织厂,使原棉转化为成品布的全部流程都在一个工厂内进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完成了由斯莱特发起的美国纺织业生产革命。

如今,在美国,斯莱特被誉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洛厄尔被视为改变美国纺织工业历史的“英雄”,被美国人所铭记。而在英国,斯莱特则成了“叛徒”的代名词,洛厄尔被看作逍遥法外的“小偷”。

(参考资料:《商业秘密:知识盗版和美国的工业实力的起源》《美洲政治史纲》《英美知识产权风云录:强者的皇冠与弱者的武器》《欧美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利用》《走私者之国 : 非法贸易如何造就美国》《美国如何“偷师”英国技术》等)

来源:《保密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