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如今已成为许多机关和单位优化流程、节省人力、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打个电话、签个合同,就能让专业公司接管大量事务性工作,看似方便快捷,实则暗藏风险。尤其对于那些涉及国家秘密的机关和单位来说,外包带来的不只是“轻松”,还可能是一场保密灾难的开始。
一个真实的案例让人警醒——某涉密单位将办公楼的物业管理外包,却忽视了对外包人员的日常管理。一名名叫段某的保洁员,表面上只是从事日常清洁,实则心思早已偏离正轨。他主动联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盗拍和窃取,先后转交了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6项情报内容,造成了重大失泄密事件。这起案件震动极大,也再次说明:只要监管不到位,任何一个最普通的岗位都可能成为“内鬼”的入口。
不仅如此,资质审核不严,也会埋下隐患。有的公司打着“老熟人”旗号,绕开必要的审查流程,承接了多个涉密单位的档案数字化项目。结果其中一名员工蒋某,利用职务便利,将几十份涉密文件偷偷带回家中,并将部分文件挂在网络文库平台上出售。这些文件一旦流传出去,后果难以估量。
面对这些令人揪心的现实问题,很多单位才意识到,“服务外包”三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安全可控却没那么简单。
签合同只是起点,保密条款必须写清楚、讲明白——谁负责监管,谁执行制度,哪些信息不能接触、哪些资料不得拷贝,都要明确细化,不能留模糊地带。承包方的资质是否达标、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关键岗位人员的背景是否清晰,都应成为审核重点。不能只看服务价格和交付时间,更要把“是否守得住秘密”放在核心位置。
保密,也绝非纸面制度就能高枕无忧。发包单位要主动介入全过程监督管理,与承包单位一起建立一套闭环的保密机制。该查的查,该审的审。工作区域是否设置监控盲区?员工是否擅自拍照或存储信息?电脑是否接入公共网络?这些都得定期检查、抽查,不能“签完字就不管”。
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管好进出人员、规范工作设备、监控网络流转,都是这张保密网的重要结点。任何一个环节松动,都可能成为间谍行为的突破口。
别等出了事才“补课”。服务外包一旦涉及国家秘密,其背后的保密责任就不是“交给别人就完了”。该你管的事,再怎么外包,也绕不开你。
如果你正在考虑外包某项服务,或对保密条款的制定感到不确定,不妨请专业机构给出建议。保密网(www.baomiwang.com)可为各类单位提供定制化的保密咨询服务。也可以直接联系保密专家康凯杰(13718605588),或者拨打服务电话010-63711822,获取更专业、更实用的解决方案。
保密不是表态,而是系统工程。服务可以外包,保密不能放松。哪怕只是一个保洁岗位、一份数字文件、一串账号密码,都可能牵动国家安全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谨记:保密责任,永远不能“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