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是一款用户规模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的涉密人员成为微信用户。然而,微信中猎取国家秘密、情报(以下简称猎密)的勾当也在频繁发生。这些“猎密者”主要包括三种:
猪笼草型。此种“猎密者”专门捕食贪吃的猎物,方法是金钱诱惑,双方各取所需。有的涉密人员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幻想不劳而获,只要诱饵递至嘴边,就会主动吞食入彀。例如,某涉密单位工作人员杨某被一名同校“师兄”添加为微信好友,该“师兄”提出,如果杨某愿意提供所在单位相关资料,将给予丰厚报酬。杨某贪财图利,为对方偷拍1项机密级、1项秘密级国家秘密事项,非法获利1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毒蜘蛛型。此种“猎密者”善于对付有一定警惕性的猎物,他们通常先面带笑容,对猎物恭维之、抚摸之、喂食之,持续注入情感、金钱等“麻痹剂”,一步步将其拖入深渊。例如,某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余某被一名“媒体记者”添加为微信好友,两人聊得颇为投机。一个多月后,该“媒体记者”以写通讯稿为由,请余某帮助搜集相关文件素材,并通过微信汇来一笔钱款。余某未加推却,陆续将工作接触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对方,其中包括3份秘密级国家秘密、7份情报,非法获利9000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万元。
狐狸型。此种“猎密者”极善伪装和操控人心,能够准确把握猎物情绪,瞅准时机进行恭维、激将等操作,骗取国家秘密、情报。有的涉密人员不加分辨或不善分辨,错把他们当作普通网友,在聊天中谈及国家秘密,结果“密从口出”还不自知。例如,某军工企业工作人员辛某赴外场工作期间,被一名“美女”添加为微信好友。在聊天过程中,辛某根据对方“天真”的询问,将其掌握的4条秘密级国家秘密信息告知该“美女”,被判处拘役3个月。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涉密人员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如果涉密人员在微信上接到可疑信息,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此外,涉密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保密意识,不要在微信上谈论涉密内容,以免被“猎密者”利用。